原本价值一亿多的执行标的,却被协助执行义务人“釜底抽薪”,恶意掏空,致使巨额财产无法正常执行,司法拍卖成了“司法白条”。而协助执行义务人隐蔽而具迷惑性的作案手段,让该案一度存疑。
检察机关察微析疑,有力引导侦查,最终揭开黑幕,查明犯罪手法,准确认定犯罪事实,正确适用法律,最终以协助执行义务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向法院提起公诉,法院予以支持。该案的成功办理不仅有力维护了司法的权威与秩序,更有力保障了竞买企业的合法权益,以高质量的检察履职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。
01
始料未及,巨额股份折损殆尽
2020年1月的一天,H公司代理律师面色凝重地来到浦东法院找到执行法官:“法官,我们公司在一个月前花费了1个多亿,通过司法拍卖拍到的B公司股份现在变得一文不值,这1亿元要打水漂了啊!”
原本市值一亿多的股份突然间蒸发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时间还要回到2018年。
2018年5月,法院在审理一起借贷纠纷民事诉讼中,应原告申请,依法查封、冻结A集团公司持有的B公司1亿股股份,并向B公司发出协助执行通知,要求B公司协助提供相关材料,配合进行股权评估,不得转移资产。
因B公司拒不提供任何材料,法院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据从A集团处获取的材料,于2019年2月评估确定上述1亿股股份价值1.4亿余元。
2019年12月,H公司经司法拍卖程序以1亿余元竞拍获得上述股份。可不久,H公司发现,B公司原有的12家子公司,竟有9家在2019年7月份被打包转让,转让价仅仅1万元。
于是有了故事开始的那一幕。
02
迷雾重重,察微析疑锁定关键证据
法院在向H公司了解了情况后,认为B公司存在阻碍司法执行的嫌疑,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,经过侦查,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至浦东新区检察院。
犯罪嫌疑人王某甲,B公司的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。她丝毫不回避转让9家子公司的事实,但辩解自己不过是清理“不良资产”,并提供了自行委托的对9家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。而在这份报告上,9家子公司总资产竟然是负4000余万元。同时,王某甲还声称法院委托的资产评估严重低估了股权价值,严重损害了A集团公司和B公司的利益,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。
两份资产评估报告之间是否存在矛盾?法院委托的资产评估报告是否不客观不全面?王某甲真的如其所说不仅受了委屈还受了冤枉?重重迷雾之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?
A集团公司系家族企业,相关公司员工在面对公安人员的询问时或是不愿意配合,或是避重就轻,承办案件的检察官非常清楚,只有用客观证据说话才具有信服力,而客观证据的关键就在于真实的财务数据。
“财务经营数据已无法调取。”侦查人员向检察机关反馈。由于本案执行期长达一年,执行期间王某甲拒绝提供财务资料,此后B公司又出现经营异常,人员离职等情况,财务经营数据已无法通过现场扣押等常规方式调取……诸多难点摆在检察官面前,但检察履职并未止步于此。检察官反复审阅卷宗,试图寻找突破口。“既然公司要定期税审,那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是不是会有原始财务数据呢?”在成堆的卷宗里,涉案公司定期税审这一关键线索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。于是,检察官立即引导公安机关调整取证方向锁定相关会计事务所,成功调取固定了财务审计所需的数据材料。
03
盘根错节,穿透审查成功揭秘作案手法
不久,审计人员反馈,依据税审时的财务数据,法院委托的资产评估报告结论是正确的,王某甲提供的自行委托的对9家公司的资产价值分析报告看上去似乎也没有问题。
检察官再次陷入沉思,如果王某甲提供的资产价值分析报告结论也是正确的,那这一分一合间,数千万的资产怎么就“不翼而飞”了?难道王某甲所说的清理“不良资产”是真的?但如果王某甲说的是真实的,一个人在自己即将出局失去对B公司的控制时,竟能如此“深明大义”,似乎又太违背常理了。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?
经过与公安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反复研判,检察官在盘根错节的公司网中,抓住了一条主线——“家族企业”。“家族企业”通常有个特点,在一起时不分彼此,你的就是我的,我的就是你的,可一旦分家了,亲兄弟明算账。那么,两份资产评估报告的矛盾,会不会与此有关呢?在调取了B集团公司及其12家子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后,检察官对上述公司的股权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,制作了详细的公司股权架构图,并请审计人员通过“重分类”方法全面梳理出B集团公司及其12家子公司的内部、外部的债权债务情况。
经过穿透式审查公司股权状况,反复分析比对公司的往来资金,表象被层层刨开,在环环相扣的证据链下,真相“浮出水面”。
原来,B公司有12家子公司,其中仅C子公司存在实际经营业务。在经营过程中,王某甲通过内部资金调转等财务安排,使得资金集中于B公司和C子公司,同时C子公司对B公司还享有债权,而其余11家子公司中,有8家不但账上所剩无几,还对B公司负有债务。王某甲深知,12家子公司都在一个集团屋檐下时,内部你欠我、我欠他的那些钱,出借的不会讨,欠钱的也无需还,不过是账面上的数字。而一旦分了家,“账面上”的债权债务就可能被“激活”。对此,王某甲丝毫不担心,因为她还知道,一般情况下,谁欠钱,就由谁还钱。拆分转让后,B公司如果要讨回8家子公司欠款,就只能管这8家子公司讨,8家子公司穷得叮当响,B公司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而C公司就是再有钱,B公司也只能望洋兴叹,更何况C公司还对B公司享有债权,B公司的账上可是实打实地存着1亿余元钱。
于是,“心有不甘”的王某甲,就在法院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确定了A集团公司持有的B公司的股权价值后,来了一招“釜底抽薪”,将C公司与8家存在“内部债务”的子公司打包,形成所谓“不良资产”,然后绕过股东会,擅自以1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同案犯王某乙。一番“瞒天过海”的操作后,B公司的巨额资产被王某甲“神不知鬼不觉”地转移。H公司拍卖获得的一亿股份价值被折损殆尽。
最终,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对王某甲、王某乙提起公诉,同时综合考量犯罪的手法、损害的结果和主观恶性程度,认定王某甲等人的行为已达“情节特别严重”。本案历经一审、二审诉讼程序,浦东新区检察院的指控均获法院支持,王某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,王某乙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,H公司的过亿经济损失得到了挽回。
04
检法联动,完善执行程序助推司法质效
“终于安心了,经济损失目前都挽回了。”在企业回访中,H公司代理律师向检察机关坦言。公司花费一亿多拍卖获得股权突然价值折损,这一度让公司存续岌岌可危。该案获判之后,过亿的经济损失得到了挽回,也将股权被拆分企业重新推上正轨,经营稳步恢复。
但检察工作并未结束。浦东新区检察院对在该案办理中发现的民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、痛点、堵点进行梳理,与法院执行局共同分析研判,并对完善协助执行义务告知程序提出建议,获法院采纳。同时,公检法合力,共同提炼新类型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案件办理的经验,为后续办理新类型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打造可参考、可复制的“浦东模板”。
一个案件的办理,挽救了一家企业,规范了类案办理程序,这便是对“检察护企”最生动的实践。浦东新区检察院将始终严格依法办案,以高质效履职,依法惩治侵害司法权威与秩序的行为,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,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。
来源 | 浦东检察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